浠字的五行属什么?
“浠”字在我国古代文典中解释为“水名”,即今天的湖北省境内之浠水。在《诗经》中就有记载:“伊洛之涯,豫州之野,有楚丘焉....其上棫朴,其下桢楠;溱洧旁陂,楚荆之作。”“溱洧”二字在古文中多通假,故此两字亦通,“溱洧”是指今河南省新郑市以北,至禹州市一带的颍河支流。
春秋时期的“浠”指今天湖北省的浠水及其上游的散支水、滠水等;而战国时代的《庄子·秋水》里有“睢园绿竹,梁园锦木。”这“睢”指的就是汉代梁孝王刘武的睢园(又名“兔园”),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古代的“浠”字,其地域范围并非固定不变。 那么“浠”字的五行属性到底是什么呢?这要从它的字形演变来分析。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收录了“浠”字的古文和籀文,并分别给予释义。其中关于古文书写形式的注释是这样的: “浠”字的古文写作“𡨥”,其文字构形是“水”、“斯”、“言”三个字组成。也就是说在古代“浠”字由三个偏旁组合而成,且这三个偏旁的字形及所在位置都是有规矩可循的。
从金文到战国文字再到秦代小篆,“𡨥”字的三部分形体都没有发生变化。直到隶书出现以后,字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氵”、“言”的位置互换,并且“氵”下面一横缩短变成点,“言”上面的一竖拉长,变为隶书体“浠”。 而楷书对隶书“浠”字进行了简化,变“石”为“水”。所以现代汉字中的“浠”字是由古文字的“𡨥”字省去左边的“水”而简化的,可见它是一个会意字。而这个会意字的核心是“言”,所以在五行属性上,“浠”字为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