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嗝屁是什么意思?
“他没呛着吧,没事吧” “没....事!我....嗝儿....屁呢!” 这是相声《扒马褂》里的一段,老郭跟于老师演的。
其中,老郭扮演的陶然亭的剃头匠孟大海给于老师所饰的太监总管曹仁堂刮胡子的时候,不小心刮破了嘴唇(或者舌头),这时候,为了缓解气氛,开一个玩笑,叫“打诨插科”,就是故意胡说八道,开玩笑,这时候孟大海就说了一句“我....嗝儿....屁呢” 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逗乐子呢!别理我!” 这句话也出现在另外一段相声《树没叶》中,里面老郭再次耍宝,说错话了,赶紧补充,
“哎,对了,我还真问了一件事儿,那个,这个,那个啥来着我忘了。” “你丫真是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嘿嘿,你说我这记性。那咱说的哪件事儿啊?” “你还真把自个当盘菜了,你丫全桌最矮、最短、最差劲。” “嘿,你咋知道我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呢?” “你刚坐下,我就量了,还记着呀?”
这两段相声录制的时间都是2006年(具体日期不清楚,反正是这俩月),在《树没叶》这一段里,可以看出,老郭当时已经会使用了鼻音,所以不是现在这种“gē biē ”的发音,而是类似于“ gé piē ”。 在《扒马褂》这一段里,老郭和于老师都有使用鼻音的现象,可以证明他们的发音是准确的,是“ gé piē ”。
至于为什么是“ge piē"而不是“ga biē",我个人认为是因为“ga”这个音发起来比较费劲,而“ge”就比较容易,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读音。 而“ ga biē "我认为是没有存在的(至少我没有听到过)因为“ga”这个音发起来很别扭,就像“z-a-i-u-an(澡院)”这个词一样,“za”发起来非常不自然,而“ga”就更别说了;而“ge”是比较常用的词,如“yè ge (一各)”“bú zhī ge (不知各)”等等 所以用“ge”代替“ga”是很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