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汉字五行?
“金、木、水、火、土”俗称“五行”,是原始的宏观世界观,它来自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抽象:大地的土壤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天气有风、云、雷、雨、雪五种状态;植物的发芽生长、树木的千姿百态也有五行对应……因此从本质上讲,五行是描述物质和运动形式的一个大致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最早见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周礼》(参见《尚书·洪范》)。
而“形”即形状、形态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形”多指具体事物,而“象”则指抽象的概念或事物的形象,如“形象”(比喻形容)、“想像”(主观想象)。所以,古人用“形”“象”描述东西时是有区别的——用“形”往往表示较为实在的东西,而用“象”则表示较虚的东西。比如“天圆地方”中的“地”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因此用的是“形”; “天似盖子,地上有四方形的土地”,这里的“地”指的是“地形”、“地表形态”,显然也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因此也用“形”。但“日月光华,照临万方”“日月其迈,时盛岁新”——这里“光”、“华”、“晖”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的——因此是用“象”。(“月有阴晴圆缺”中的“月”虽然也指月亮本身,但此处是借代,代指月亮的某些特征——“缺”就是月亮的特征之一)
回到我们的主题:古人判断一个字的五行属性,方法有两种:
一是看字义。如果字义与五行中的某一行相关,那么这个字就属这一行。比如“金”的字形为“钅”,本义就是金属、铸成器皿;“刀”本义是刀币,而刀币用铜铸造;“铁”本义即是矿石中的黑色部分……“木”的字形为“木”,本义就是树木;“竹”本义是指未加工的竹子。以此类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人使用的很多字,今天的我们都已经不使用了,这些字大多数都属古文字,字形变化较大,判断它们的五行属性就很困难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字现在有多个含义,它的五行属性与古人造字时的本意可能已经完全无关了,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对于这类文字的五行属性,一般采取“以意推之”的原则,即根据字的意义推测其应所属的五行——这当然是一种比较主观的判断。
二是看字形。如果一个字的偏旁部首属于“十”部,那么它就属火;如果属“口”部,就是属土;如果是“宀”部或者“广”部的字体,就属于土。其余的字按照木、火、水的顺序排列。 需要说明一点,古人的字形理论与我们现在的字形理论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把很多古文字归并为同一偏旁部首,其实它们在古人那里是各自独立的字体。而且它们所属的五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在古代属火,在今文却属土;有的在古代属土,在今文却属火……这是因为古人造字讲究“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形声”是最主要的造字方式。形声字是由两个部件组成的,一般情况下,这两个部件的属性的确定比较容易,而根据其中一个部件的属性来判定整个字符的属性也就容易了。但也有特殊情况,个别形声字两个部件的属性相反,这时就需要根据字义进行判断了。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