鬏的五行属什么?

崔铖洋崔铖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鬏”,拼音【jiū】。字从发从久。 《说文》曰:“鬏,髻也。从髮從久。一曰久髮之髻。” 又曰:“髮,發鬚也。从艸从彡。凡髮之屬皆从髮。” “髟”“鬏”都形容头发的样子。“髟”指长发;而“鬏”特指脑袋上的发髻、头发盘成的圈儿。 《广雅·释亲》曰:“鬏,环髻也。”“鬟”是围在头上的环形发饰,“鬏”则特指妇女盘的头发。 《集韵·尤韵》曰:“鬏,髻也。或作‘鬏’。”说明“鬏”就是“髻”,只是“髻”的发音ji第四声。

根据以上的记载,“鬏”的本义是指“环状的”、“环形”的“发髻”,也就是女子将头发盘成圆圈状的发式。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给“鬏”字标注的拼音是jiū,并解释为:“盘着的发髻:~子。” 这个解释明显是误引自清人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严监生)因说道:‘昨日县里李老爷打发人来,说是要借咱家三千两银子用一用。’” 李老爷真名叫李知县。 书中所写的这个人名“严监生”,其实是“严贾生”,因为“言”和“严”的字形相近,抄书的人把“严”抄成了“言”。这个人叫严贾生,而不是严监生。

明代民间称县令为“太爷”或者“老爷”,县衙的门房管迎送客人,俗称“门子”,他见了老百姓往往很傲慢,态度粗暴,所以老百姓叫他“老爷”的时候含有骂人的意思。而“相公”是对读书人的尊称。 明末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严监生”的名字。可见这个叫“严监生”的人物是个象征性人物,代表的是恶霸地主和贪官污吏,这种人要剥削农民的财物,还凶狠暴戾。

龙梦海龙梦海优质答主

在古代,鬏这个字主要有三个基本含义:

一是发髻。妇女盘的发,用布或丝做成,有的加珠饰。如:发鬏,发鬏鬏,鬏髻,鬏子。

二是发祥。《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土。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这是殷代最后一世的追述。武丁之孙子受命而兴,威武无敌,征服了东方诸侯,取得了天下,有千里国土,统治了四海之内的人民,四方来朝。其国以河为准界限,赐福于殷而无不合宜,故福禄也与他相符合。这里说的假,通“格”,来朝见。来朝见者之多,故重言之曰“来假来假”。祁祁,纷繁众多之貌。而“假”,它的甲骨文字形是:人与巾合体,巾像妇人头发堆积形状。本义就是妇人发髻,“假”与“嘏”同源。

三是行,通遐,远。郑玄注《商颂》中说:“景员,大竟也。员,竟(境)也。王畿千里,其外侯、甸、男、采、卫、要在四海之内,而其幅员,自河为景竟也。景,大也。嘏者,大竟之言大嘏也。‘嘏’、‘假’一声之异。《论语》作‘遐’,行声之转,亦大也。”“假”,在《诗经》中还通“嘉”,《诗·大雅·生民》:“诞降其币,有不旧还。贻我来麰,贻我来麳。夏之方舟,凫鷖游矣。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鞫人忮忒,谮始竞背。岂辔如组,牢如傅葛。宽兮萦兮,昭如日月。秉心塞渊,惠维愿忒。两个人、两个家、两心相悦,长相厮守……”

因此,结合髽字形体的演变过程,鬏的本义应该是发祥,取美好之义,借用为发髻之意。在《字汇》中,鬏归属于金部。然而,在《字统》中,鬏归属于火部,《字汇补》归属于糸部,《俗字八大家注解字典》归属于女部。在《康熙字典》中,鬏归属于金部。可见,鬏的部首归属不一致,在古代,它既可以按形归部,也可以据义归部。这样,鬏的五行既可以为金,在古代,金生水,主吉利,暗寓生养子孙,后代兴旺长久之意;又可以为火,暗寓吉祥、富贵、尊荣,福禄盈门之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