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是什么生肖?
《诗经·豳风·七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四月绣帛,五月缫茧”的说法,可见至少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人工养蚕的技术,并形成了相应的祭祀习俗——在四月祭祀织布神和染丝女神,在五月祭祀缫丝的络丝娘。 至于采桑和养蚕的关系,王逸在注释《离骚》“集芙蓉以为裳兮,纫芰荷以为衣”一句时说了这样的话:“先王以孟春上辛或仲辛之日,命女工缫丝焉”(《楚辞章句》),说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在农历二月或者三月采集桑叶,在五月缫丝。不过汉代王褒《僮约》中有“五月五日,采桑续命”的句子,似乎又证明五月初夏采摘桑叶的事也时有发生。
总之,无论是四五月采摘还是二三月采集,都证明至少在汉唐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桑叶的生长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现代蚕丝业更是将采摘时节分为春蚕期和秋蚕期,分别对应着早秋至晚秋(农历五六七月)和早春到暮春(农历二三四月)。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观察到桑叶生长与季节的关系之后,还进一步发现了叶片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例如唐代段公路在《北户录·食料门·桑》中就说:“今河朔及陕西北路郡邑多种之,其叶曰椹干者,入药用;其嫩叶曰鸡嗉子者,制饼饵。”这里将桑树的叶子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品种,用以制作不同食品,显然是因为其中所含营养成分的差异所致。
至于差异究竟有多大,恐怕也只有用现代仪器分析的方法才能测得清楚。不过我们可以参考另一个古人留下的经验之谈,这就是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的那句名言:“茶若待得春雨后,且买嫩绿来煎喝。”这里所说的正是谷雨过后,也就是清明前后,正是嫩绿的茶叶开始大量上市的时节。而谷雨之前,虽然也有可吃的嫩芽,但品质远不如这一时期的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