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是什么生肖?
《诗经·大雅·棫朴》有“薪之槱之”句,意思是捆成一把把的柴草。《鲁颂·泮水》有“槱燎柏梁,嘉宾式燕以敖。”意思是用高高的柏木做梯子,请来贵宾欢宴。古人建立高台祭祀时,用柴草或树枝铺路,作为上天的路,这种仪式叫做“槱”“槱燎”。 《庄子·养生主篇》提到一个故事,说梁惠王为了庆祝生日,命人宰了一头牛来祭天。屠夫看见牛很健壮,认为可以做种牛肉饼,就偷偷杀了这头牛,做了二十个牛肉饼。到了第三天,庄周去见了梁惠王并且和他闲聊起来。梁惠王告诉庄周自己很高兴,因为昨天杀了一头牛做祭祀,今天牛肉还没有吃完,还剩下了很多骨头。于是乎,他们就一边聊天一边吃起了牛肉。 在古代,祭祀是大事,不能马虎。为了保证祭祀的时候火光明亮,还必须随时添加柴草。《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例子:“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曲,弦而更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老夫子给死去的朋友弹奏曲子纪念他,可是弹了五天都没有弹成个完整的曲子,琴弦也不对。第六天时,琴弦终于调好了,才弹了个完整的曲子。
当然,不只有琴有这个讲究,其他乐器也是一样。《文选·甘泉赋》注曰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言音乐以人声音为最美也”,意思就是演奏乐器比唱歌优美得多;同样,在祭祀时,也是烧柴火发出声音比吹奏乐器更美。所以,古人在祭祀或者重大庆典的时候,往往先用柴草烧火,表示从人间到上天之间的道路已经打通(见上文“薪之槱之”)。然后,祭祀的主体才开始登场一一他们手捧着青铜器,嘴里唱着歌谣,一步步走向设在正堂上的祭台。这些唱的歌叫作“韶濩”、“九歌颂”等等,歌词内容多是赞美帝王德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颂”字通“颂”,读song3,指一种用于祭祀的乐调,它和后来五音里的“颂”完全不一样。 说到“颂”,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故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故事见于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原文是这样的:“太公望,其先祖往居东海,姓姜氏。齐之渤海者有亭侯,谥敬,天子号曰公正。公正生太子婴,婴弟少君。少君生伋,伋从弟兄三人,皆世袭亭侯。”
据说,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在回家途中病倒了,于是,弟弟周公旦代行天子礼仪,主持祭祀。当时,周武王病得连头都抬不起来,只能半躺着接受贡品。周公旦怕天子礼数有缺,就一手端着盛酒的器皿,一手拿着筷子,跪在地上替周武王舀酒、夹菜。 周武王病逝后,周公旦辅佐成王,平定三藩之乱,最终得到天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