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寅日是哪一天?

白池静白池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寅日”,其实是个误译——将“yīn rì ”直译为“寅日”了。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阴日”——在旧时公历年月计日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表示的是“十二地支”——相当于现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阴阳”表示的就是“十二太阴历”日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阴历”日期。 这种记法,是古代计算月份建置的依据(注意不是按公历的月份)。

比如“甲子日”是指农历的初一;“乙丑日”是指农历的初二……以此类推。每个月都是初一为“甲子”、初二为“乙丑”……最后一天为“癸酉”。 一个月结束后,第一天重“甲子”,第二天重“乙丑”…如此循环往复。

由于每月初一起码有两个干支,因此有时也称为“双六”或“元六”,指的就是“甲子”“乙丑”……这样重复的六个天干地支。 而“阳日”则应该翻译为“阳历”,即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它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依据,把一年划分为365.25天,并根据地球公转轨迹的变化划分成二十四个节气。 每个节气的起点为一个“干支纪日”的甲寅日。

如立春为“甲寅”,雨水为“乙卯”……惊蛰为“丙辰”……清明为“丁巳”……谷雨为“戊午”……小满为“己未”……芒种为“庚申”……夏至为“辛酉”……小暑为“壬戍”……大暑为“癸亥”……立秋为“甲子”……处暑为“乙丑”……白露为“丙寅”……秋分日为“丁卯”……寒露为“戊辰”……霜降为“己巳”……立冬为“庚子”……大雪为“辛丑”……冬至为“壬寅”……小寒为“癸卯”……腊八为“甲子”……大年为“乙丑”……立春为“丙寅”……雨水为“丁卯”……惊蛰为“戊辰”……春分为“已已”……清明为“庚午”……谷雨为“辛未”……立夏为“壬申”……小满为“癸酉”……芒种为“甲戌”……夏至为“乙亥”……小暑为“丙子”……大暑为“丁丑”……立秋为“戊寅”……白露为“己卯”……寒露为“壬辰”……霜降为“癸巳”……立冬为“甲午”……小雪为“乙未”……大雪为“丙申”……冬至为“壬戌”……小寒为“癸亥”……腊月为“甲子”……春节为“乙丑”……立 春 为 “ 丙寅 ”……雨 水 为 “ 丁卯 ”………………

可见,“春分”、“秋分”、“立春”、“冬至”、“大寒”、“小雪”等,都对应着“干支纪日”的一个“干”或一个“支”,也就是六十花甲中的一个。 只要知道每年的“节气”和“干支纪日”,就可以倒推回去,据此找出每一个“节气”或“冬至”来临的日子。因为“干支纪日”每六十天循环一次。

所以,按照上述方法,每隔六十天就能找到对应的“节气”或“冬至”。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传统中医及古代命理古籍所说的“甲子”、“乙丑”……与今天的“阳历”毫无关系!它们是基于“六十甲子”这个固定的循环系统来推算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