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京叫什么?
秦代,北京地区属广阳郡,郡治位于今天大兴区的采育镇东,与今天的首都功能定位相比,这个郡治规模是相当小的——只有今天首都一区的面积,人口也并不多。 两汉时期,今北京地区分为蓟、广阳二县,均属幽州刺史部。
西汉初期,北京作为军事重镇和行宫有所建置,其地设“上谷、渔阳二郡”;汉武帝时,修筑了朔方城,设置了朔方刺史部,辖境包括河北张家口以北、内蒙古包头以南的广袤土地。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抗击北匈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于公元48年将渔阳郡治所迁往今天通州东南的潞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同时,在上谷郡地设置居庸关,用以监视鲜卑等游牧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动荡不安,中原王朝对北方的统治力十分薄弱,京师所在州、府的治所往往在战乱中沦落敌手。西晋灭亡后,石勒占领冀州,把都城迁到邺城,又攻取并州,挟持晋宗室司马睿,迁都并于襄国(今邢台市区)。此后,后赵、前燕、前秦、北魏先后定都于此。
这一时期的京郊地名较为复杂,今朝阳区称“广阳郡”,海淀区域分属幽州范阳郡、涿郡,房山区西部属幽州卢龙县,东部及顺义等地区则属魏郡。
隋朝建立后,撤销了居庸关,将其并入涿郡,并将广阳郡改名固安郡,均隶属于幽州。唐初,沿袭了这一设置,天宝元年(742年),改固安郡为广阳郡。
安禄山叛乱后,唐朝的幽州一带被契丹人占领,京城附近地区归属幽州管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南下攻灭汉高祖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将汉地的藩镇制度改为路制,置“南京西路”,以宋州(今商丘市) 为西京留守司所在地,管下诸州分属河南道、真定路和中山府。
金灭辽后,将原辽的“南京西路”改为“中京道”,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此时,因为金朝把北宋旧京师开封府并入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所以,中都京畿东路的地位上升,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而中京道的地位反而下降,沦为地方行政区。
元朝建立后,实行行省制度,京师所在的腹里(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直属于中书省直辖,不属任何省份。同时,将金代的京畿东路改名为大名府路,将其下辖的北京更名为永平路。
明朝初年,北京地区的政区划分较为简单,以北平府辖境为中心,东北至辽宁的义县和彰武,东至天津市区,南抵山东曲阜,西北至今山西忻州等地,构成了今天北京城区及近郊的地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