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里急后重吃什么药?
小儿急性肠炎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通常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肠道功能性故障,表现为腹泻、腹痛等不适,一般预后良好,但是需要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临床上引起急性肠炎的病原体有很多,比如细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病毒(诺如病毒),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蛔目异尖科)等等。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胃肠道症状相似,但是特殊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异性,因此可以通过血常规,粪便常规结合培养找到病原体,并且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一般的感染情况,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补充电解质是可以自行好转的; 如果症状持续或者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应该静脉输液,补充丢失的体液和营养,预防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注意休息,清淡流质饮食,注意腹部保暖。
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的应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滥用抗生素可以造成肠内正常菌群的失调,导致菌群紊乱症,从而加重消化道症状。 如果经过正规的药物治疗,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那么家长就无需过于担心。但若孩子腹泻剧烈,出现尿少、皮肤弹性差、口干等症状,则应该警惕是否有体液平衡紊乱的情况存在,及时就诊补充液体治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性肠炎的治疗并不限于上述用药,有时还需要应用抗生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