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于谁的汉字?
谢邀!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洪武正韵》中的“五音”与“七音”: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音:王魏周鲁赵 可见,在明朝初年人们的语音系统中,“五音”和“七音”分别是五个和七个声调。 那么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古人是按字调的乐感来划分声调的(因为古文字多谐音),比如“宫”读gōng时,是一声调;而“恭”读gòng时,是四声调。这种按乐感分声调的方式,被称为“音序”。
从“音序”的角度看,“五音”实际上就是“七音”的前五个声调,也就是现在普通话的第一、二、三、四、五声调。 我们再来看看《玉篇》中的字例: 上面列举的都是《玉篇》中字的例子,下面对应的读音用的是反切,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话读音,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字在《玉篇》中的字形: 王:土广切 魏:乌外切 周:指由切 鲁:奴鼓切 赵:陟乔切 上列诸字的反切首字均为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因此它们的字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根据反切的规则,把这些字统一成现在的字体,那么它们都变成了“五音”里的字了——当然实际并不可能这样简单。
再来看看《康熙字典》中“五音”与“七音”的字形对比: 《洪武正韵》的编者明太祖朱元璋很重视汉字整理,他主持编撰的这部书,影响非常之大。到了清朝,人们编写字典词典,大多以它为字形的依据。由此可知,“五音”的字体其实是比“七音”要少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明朝初年的语音系统“五音”“七音”跟今天相差不远了,所以“五音”、“七音”在字形上也有相近的地方。
但明清以来,语音系统的演变方向是由“塞音→促音”,即在尾音部位加一个助词“子”。请看下表: 清 末~1912 现~2014 入声 阴去 浊上 浊去 阳去 八 巴 坝 拔 跋 浊上 浊去 阳去 浊上 浊去 阳平 波 剥 膊 箔 泊 浊上 浊去 阳去 灼上 灼去 阳平 薄 伯 舶 勃 博 注:表中第一行为字例,第二行表示清未读音,第三行表示现今读音。 从表可以看出,随着“塞音→促音”的变化,很多字的读音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拔”字,清朝的读音是bǎ,到现代就变成了bá了。这种变化同样发生在很多汉字的读音上。
由此我们看到,由于“塞音→促音”这一变化,使得许多字形出现了分化,因此“五音”比“七音”少了许多。 以上是从字形方面来讨论“五音”与“七音”的关系。再从语义上看,二者的区别则在于字义的深浅——七音的字义更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