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操作新企业股份制?
股份制的核心是产权明晰,即股东与法人之间的权利边界和相互制约机制。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最关键的是明确企业的财产是由谁投入形成的(股东)、股东和法人之间怎样进行约束(治理结构)两个问题。 所谓企业法人,就是对企业资本负有全部出资责任的主体。它拥有企业法人的完全权力,有权以法人身份签订合同,享有合同的权利并承担合同的义务;有权作出投资决策,决定企业资产的流向和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权选择经营管理者,决定企业经营策略,并对他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考核。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公司法人拥有完整的经营权,这种经营权来源于股东的投资。因为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资产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基础,没有股东对法人的投资,就谈不上企业法人对财产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可以说股东的投资形成了企业法人对财产的支配权。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赋予法人对财产的处分权呢?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甚至是破产。为了避免这些消极的结果,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就是在保证股东投资权益的前提下,通过法人自主决策,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股份制改造是指非股份制企业,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把原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按自愿、有偿原则均等划分若干份股份,并通过设立、合并、分立或置换等转换方式形成股份制企业,它包括国有、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国化以及企业内部的改组和调整。
企业股份制改造具体程序:
第一阶段:改制可行性研究
这一阶段包括对企业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立项申请等工作。首先对本企业的人员结构、产权结构、资产状况、财务会计等有关方面进行咨询,根据本企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制订改制计划,并完成改制立项申报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制订与申报改制方案
这一阶段包括拟定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方案,并将方案上报有关政府部门审批。在获得批准后,并按照批准后的方案实施股份制改造。改制方案主要应对人员重组、机构重组、资产重组、产权重组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三阶段:实施改制方案
这一阶段具体进行人员、机构、资产、产权等方面的重组工作,包括实施企业资产的处置和员工的安置等工作,全面完成企业组织体系的调整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并依法到工商等有关部门办理变更登记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