衹是什么生肖?
祇字,《说文》云:“祇,敬也。从示,持声。”“祇”本指地神,引申为地、土地的神灵。《礼记·祭法》:“唯王所祭,社稷、山川、五岳,鬼神之大者。”孔颖达疏:“此六者,天地四方之神祇也。”又引申指地、土地等。《战国策·赵策三》:“今秦兴兵而攻邯郸。”《楚辞·离骚》:“皇天无私,凭任其所。”洪兴祖补注:“谓地也。”再引申指仅仅、只是。《礼记·檀弓下》:“君举尔所知,臣试往察之,尔所知不如所举,则吾不能。”郑玄注:“祇,但,言知此而已。”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祗”字共有12个读音和义项。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祗”字只保留了3个读音和义项。 可见,“祇”字的含义和用法是丰富而又复杂的,学习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古汉语学家们给这个字加了更多含义以后,更是让人无所适从。笔者在学习古代汉语时也经常被这个字难住过。不过,经过反复观察与思考,觉得这个字应该这样来学习: “祇”字的主要意思是“地”“土地的神”或者“地的神灵”。而这个意思是古汉语里“祇”字的最常见意义。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文明,面对广袤的土地,古人总是敬畏有加。所以,对大地(包括土地本身和土地上的神灵)的祭祀也就格外重要。
由此延伸出的“祇”的意义就有很多了:土地的,与“土”有关的;祭祀所用的;供奉神灵的地方等等。而这些词汇在今天都还有保留。 但是,这些词汇除了有“祇”字做定语以外,还可以有其他字做定语。这些词就不是由“祇”字来独占的。比如土地,我们可以说是“田地”、“田野”、“荒地”、“沙漠”等等,而不会只说“地”或者“泥土”。同理,我们在表达“神的领域”时,也不会说“神祇”,而是用“神坛”、“神界”、“天堂”等等。 所以,在理解了这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后,学习这个字就没有那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