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为何而去美国?
看到有答主说到陈冲的《末代皇帝》,那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还是更喜欢葛优的版本),所以稍微多说几句。 个人觉得78年那一版的《末代皇帝》在服装道具等硬件设施上是非常够格的,而软件方面也就是演员的表演比较让人遗憾了。陈冲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演员,她的表演其实已经相当不错——至少非常符合我的胃口——但是和邬君梅比仍然相差甚远。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候年龄很小,大约是在90年代初期吧,记得当时看电视的时候电视里正放着片尾,慈祥又有些呆萌的溥仪和年轻美丽的婉容一起嬉闹,突然背景音乐变得激昂起来,画面切到了天安门,再一转头突然发现母亲正在泪流满面……当时对“末代皇帝”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只觉得这个结尾凄然哀婉,令人动容,也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从此对这个故事一直念念不忘。 再后来读了好多版本的历史小说,看了好几个版本的《末代皇帝》(包括葛优的),心里总是觉得不满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去年再看这一版时才发现原因何在:这部电影真正精彩之处并不在于情节或者人物,而在于镜头语言和色彩运用,以及演员的台词功底。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长长的固定镜头,好像把观众带到那个世界中去,而所有的情节都是在这个大框架下进行的。中间有许多象征性的景物和人物特写,还有充满张力的运动镜头。陈冲和邬君梅二人的对手戏大多没有台词,但是二人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写得极为到位,很多次看得我都忍不住拍案赞叹。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人去“杀皇太后”那一段,一开始陈冲一脸傲色地说“我要杀死我的母亲!”然后转瞬间又泪痕满面地哭着求邬君梅“不要死……”那种复杂微妙的情绪转换被演员完美地展现出来,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外影片中陈冲披散着头发、穿着睡衣跑过的那些场景都被处理得有美感无比动人,加上音乐的节奏感,真的让人如痴如醉。
可惜这样的美在片中并不多。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丑”倒是不少,例如张双利饰演的太监胡玉芬(名字真难听=_=),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拿着电灯棒模仿电扇的那场戏,实在让我忍俊不禁。另外还有刘洵饰演的隆裕太后,她那张总是皱着的苦脸也是丑得深入人心。
这部片子是李安“华工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饮食男女》和《卧虎藏龙》),因此在台湾获得诸多奖项,但是却在大陆铩羽而归。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政治因素,因为片中的日本军官由日本人出演并说日语。要知道在中国电影史上有许多为了反衬中国之强的外国侵略者都被演成了憨厚可掬的憨包,例如《地道战》里的日本司令(王炳彧饰),《红日》里的石得富(里洋饰),甚至《英雄儿女》里的波斯王(周文彬饰)。然而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官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带着点北京的腔调,这怎么能不让人火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