苁是猴生肖吗?
“苁”字在《说文》里的解释是这样的: 艹部,从艸,从宗。会意。《周礼》曰:“掌菅屦。”非也。宗,主也。谓主菅下种之。 也就是说,“苁”字的造字本义是指一种植物(或许是草本植物)的主茎。这种主茎和现代汉语中的“葱”或者西语的allium很类似。 而汉代学者许慎虽然指出了“苁”的字形结构是由“艹”、“宗”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他却错了,因为“苁”并不是“草”下面“种”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古文字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叫作“上实下虚”。
所谓“上实下虚”指的是上古汉字的结构形态一般是上面实体(即偏旁),下面空心(即文字笔画)。如“春”字,上面“日”,下面“艹”;再如“章”字,上面“音”,下面“日早成字形”。 但是这个结构规则是有例外情况的。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心偏旁在一起的时候,下面的偏旁可能会变成实心,上面的偏旁则变成空心的笔顺状态。比如“禾”、“辛”都是这样的字。 但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因为只有出现“上实下虚”的情况才能确定字的构造。如果出现了“上虚下实”的情况,那么这个字就不是合文了。 那么为什么“苁”不是“草”下面“种”的意思呢?原因就在这个字出现了“上虚下实”的情况。也就是说“苁”字的中部的笔画是一竖而不是一横。
根据上述分析,“苁”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指那种长得很像主茎的植物。这种植物有点像现在的葱,不过比葱高而且粗壮。这种草本植物,古人称为“苁蓉”——这应该就是“苁”的原初意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从”字除了指“自”以外,还有一个常用的意思就是指“跟随”。而这个意思其实是很晚出现的(东汉),而且也不是原初意义,而是派生出来的。 所以啊,“猴子爬树”的“从”字确实是错的。用“踪”字更合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