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不是神话故事?
对于“神话”,人们的理解似乎不同,有人认为神话就是幻想,是虚无缥缈的产物,是虚无的、不真实的;而还有人认为神话是真实地记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而进行的一些想象和幻想性的解释。《西游记》这一部长篇小说,既不是历史,又不纯粹是神话,在我看来,用“神话故事”来称呼它更为合适些,因为其中更多的是虚构,更多的是作者吴承恩对古代的神话的一些再创造。那么,它是不是真实地记载了古代人们的一些原始的宗教信仰和一些对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呢?我觉得也不是,《西游记》是明朝时期的作品,这时候,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始的宗教的观念,尤其是在明代中期以后,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此时,人们对神或者上帝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神秘感、恐惧感,特别是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他们已经把对神的迷信逐步转化成为一种对帝王将相的一种迷信。所以这时候的神或者上帝,已经没有那么神圣,不再是愚民政策。而《西游记》中的一些人物,特别是孙猴子,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通人的个性,他并不是一种纯粹神性的动物,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失败的时候,他也会垂头丧气,胜利的时候,也会手舞足蹈。尽管他具有一些非凡的能力,但他依然会吃苦,受寒,遭挫折,受伤病,这已经不是上一世纪神话中至高无上的神的形象了。可见,将《西游记》称为神话故事也不完全正确。
那么,什么是“神话”呢?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对神话的解释是这样的:古代人们通过幻想,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大都体现人们祈求和信仰的心理,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幻想性,具有故事性。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神话是古人们的一种幻想,是对天地人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解释,带有明显的荒诞性。但《西游记》显然不纯粹是这样,从内容上,它很多是取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故事,在经过国人的再创造之后,呈现出了一种相当成熟的故事艺术。虽然其中也仍有不少幻想的成分,但更多的成分已经具有了生活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