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基本终止之后的时期。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面之广、对社会经济文化破坏之大,不亚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政府、央行纷纷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或金融监管政策稳定、复苏经济。经过数年的治理,世界经济逐渐好转,基本走出了危机阴影。
尽管各主要指数显示危机已经基本结束,但是危机时期的很多因素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产生了新的特点。比如,各主要发达国家利率长期处于历史低位,失业率高,资产配置方式出现较大调整等。各国政府、央行、学术界对如何实现复苏之后的经济增长展开了热烈讨论,各种思潮、政策建议层出不穷。这个时期可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之一是由于前期利率、汇率出现重大波动和调整,经济仍处于不断适应的状态中。比如,由于利率持续处于低位,在危机期间,为了保持流动性,相当部分家庭、企业采取“去杠杆”措施,减少借款,增加储蓄。在适应过程中,过度“去杠杆”导致家庭支出、企业投资不足,成为经济复苏和增长的羁绊。如果继续大幅加息,也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低利率又导致相当部分资金流入股市、房地产市场等资产市场,推升资产泡沫风险。而且,不少新兴经济体由于跟随美元大幅加息,导致外汇流失、股市暴跌、本币大幅贬值,面临系统性金融风险。
适应低利率的途径一般是从保持流动性,过度“去杠杆”,逐步向稳定杠杆,适当投资、消费转变。利率如果逐步小幅上升,不会太影响人们的资产配置行为,投资、消费逐步恢复。但是,加息幅度过大可能抑制复苏势头、投资、消费恢复,甚至导致利率高企后经济停滞不前。
低利率的另一个后果是,金融机构为了实现一定盈利水平,需要投入更多本金,或者需要承担更高风险,这可能会加大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累积系统性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之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美贸易摩擦日趋严重。贸易保护主义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从经济因素看,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复苏处于缓慢进程之中,很多国家失业率较高,部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些发达国家对经济复苏不太满意,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增加本国工作岗位,将外流的工作岗位往本国拉。
同时,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也需要改革:一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不顺,迟迟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区域贸易、投资协定不断涌现,出现了碎片化倾向,有些条款已经超越了WTO的协议条款。
从政治因素看,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政府公信力下降,民众对政府越来越不信任,传统的党派政治基础受到严重冲击,民粹主义政治势力趁机发展。在美国,2014年左右特朗普为代表的共和党极右势力崛起,他们鼓噪“美国优先”口号,主张保护美国的就业岗位,打击外来的廉价进口商品,甚至主张退出区域合作或国际贸易投资协定等。
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但其上升势头受到一定约束,主要国家之间爆发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对中国3400亿美元商品加征了25%的关税,使中美之间爆发了非常严重的贸易摩擦,影响到全球经济复苏,使得201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出现疲软势头,全球股市出现较大调整。2019年5月,美国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监测名单”,威胁进一步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呈现长期化和激烈化的可能性加大。
从中美两国看,美国对中国每年有数千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美国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减少逆差,或者实现贸易平衡。从出口结构看,中国对美出口中,一半左右是外资企业和港台企业对中国大陆的组装或加工产品,对美出口实现的利润大部分属于外国企业、美国品牌、外国用户。而且,中国在美国拥有近1万多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如果爆发贸易战,将给美国的低利率、低成本的财政扩张行为带来负面冲击。对中国来说,尽管美国是中国货物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占了中国货物出口的近20%,但是,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对美贸易上,还体现在东盟、欧盟等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希望中国在贸易摩擦中保持克制态度,不要让贸易摩擦破坏了区域繁荣稳定局面。
从其他国家和区域组织看,欧盟是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地,尽管欧盟是美国在安全和政治事务上的重要盟友,美国对欧盟的贸易政策有较强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