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为何如此?
首先,必须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一个大致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法制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个改革目标的确立是基于两个基本认识: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严重抑制了生产力发展;二是市场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微观层面主要是放开对企业的管制,搞活企业经营机制;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在各类企业之间打破行政性垄断,引进市场竞争;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进行调整,确立市场的主体地位。当然,改革的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完美无瑕的。
应该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到了今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各种要素的市场价格逐步体现出来,市场在分配利益方面的调节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也是空前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清除干净的。特别是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我们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来进行工作。比如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往往只考虑需求方面(例如出台房地产刺激政策而不考虑供给方面),而不是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制定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这就使得我们的宏观调控在实践中出现了扭曲效应。
其次,我们需要对股票市场的作用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应当是建立在完整的企业法人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就必须先建立起成熟的企业制度。但是,在中国目前阶段,建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企业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匆忙推进全面的注册制改革是不合适,也是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股票市场只能是残缺不全的,其特征必然是结构性缺陷明显,定价机制低效。而由于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仍然存在,市场运行中的行政干预不会彻底消失,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观念也难以形成。
所以说,中国股票市场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身上。只有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开放型目标的进程,我们才能期待中国股票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得到纠正,估值水平得到提高。否则,我们只能继续面对糟糕的股票市场!